全国最大股票配资杠杆_专业股票配资平台_配资杠杆

发布日期:2024-07-23 12:01    点击次数:188

  在推进高水平对外开放,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征途上,一批中国企业积极“走出去”,重塑海外商业格局,为全球经济注入新的活力。围绕新产业、新市场、新机遇,南方日报、南方+启动“出海新机——中国品牌全球调研行(2024)”,探访企业全球新生产,调研中国品牌全球新布局股票配资操盘,首季推出《出海新机·2024制造业出海展望》特别报道。3月28日,南方日报还将联合中德制造业研修院,在深圳举办南方制造业企业家(深圳工业展)春季论坛,共话制造业出海趋势与挑战。

  “不出海,便出局。”10天前,战略咨询专家王志纲在深圳作《穿越无人区》主题演讲时,他给中国企业点出的一条明确突围路径,“一旦走出去,机会无限”。

  如果说,上一波全球化浪潮的背后推手和赢家是跨国公司,随着全球经济增速放缓,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聚焦面向全球的新市场,尤其是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市场。一批中国企业异军突起,走上了全球舞台。

  “人类的征途是星辰大海。”今天,伴随着全球供应链重组,中国企业再出发,开启了新的星辰大海的征途。

  制造“再出海”

  供应链前所未有地被高度重视。

  中国在加入WTO后,形成了“世界工厂”地位,成为全球供应链超级节点,带来规模经济效应。在这一阶段的全球化时代,追求更低成本和更高效率。

  但在地缘政治等影响下,安全因素会变得更突出,如先后爆发了苏伊士运河、红海等危机,让企业不得不将安全因素放在成本和效率之上考量。供应链的重构在当下已经不可能只由效率来决定。

  与此同时,大国博弈,产业链供应链不稳定不安全的隐忧也显现出来。

  如美国政府以行政令要求,实施更严格的政府采购规定,实施“购买美国货”方针与《美国制造法案》,增加购买美国制造的产品数量,实现“美国制造”目标。

  欧盟在国际采购工具等法案中,增加了采购第三国产品的限制,变相支持本地产品采购。

  相较前些年,全球供应链的发展呈现出区域化、本土化和碎片化的趋势。

  中国贸促会发布的《2023全球供应链促进报告》显示,2015年,全球供应链还主要表现为中国与美国之间的紧密联系。但是到2020年,全球供应链区域化分布,形成了以中国为中心的东亚供应链、以德国为中心的欧洲供应链和以美国为中心的北美供应链。

  中国如何找到应对之道?当前面临的问题已不能仅依靠产品出海参与全球贸易和分工,而是需要将供应链能力出海,重新参与新的全球化,继续占据主动。

  尽管欧美采购商的订单有所转移,但中国对越南、墨西哥、印尼、印度等国家的中间品贸易实现了大幅增长。

  海关总署发布数据,2024年1月至2月,我国货物贸易进出口总值6.61万亿元,同比增长8.7%;其中,出口3.75万亿元,增长10.3%。

  中国最大的出口市场,不再是美国和欧盟,而是家门口的东南亚。中国与东盟贸易总值为9932.4亿元,增长8.1%,占我国外贸总值的15%;其次为欧盟,占比12.6%;第三是美国,占比10.7%。此外,中国对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合计进出口3.13万亿元,增长9%。其中,出口1.75万亿元,增长13.5%。

  值得一提的是,随着中国外贸结构发生深刻变化,中国企业正从传统的产品出口转向产业链出海。2023年,中间品贸易增长迅速,中国进出口中间品25.53万亿元,占整体进出口总值的61.1%,创历史新高。

  智能制造专家林雪萍称之为“中国制造再出海”,越南与中国存在大量逆差,而中国不再是美国第一大进口国;美国与中国的贸易占比是下降的,但与东南亚、墨西哥的进口在增加。这就形成了一个“双节棍”供应链形态,中国供应链先到越南、墨西哥,再去美国、欧洲,相当于中国供应链走了一个曲线。

  国际供应链的交叉融合、分区域绑定,成为应对“再出海”的重要策略,此举既可以尽量维持对欧美出口,同时兼顾东南亚等地市场。一个“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不可分割的供应链整体,是任谁也无法剔除的。

  开辟新增长

  全球经济主基调周期放缓,从过往的国际经验来看,出海成为企业开辟新的增长曲线的必由之路。

  以德国为例,“德国制造”诞生了一批享誉全球的世界级品牌,如宝马、奔驰、奥迪、西门子、博世等,不可忽视的是,德国其实还有在各个细分市场占据领导地位的众多中小型企业,即“隐形冠军”企业。

  德国是一个只有8000多万人口的国家,国内市场规模相对较小,注重海外发展是德国企业的一种本能,全球化经营便成为德国“隐形冠军”企业保持发展的主要动力。

  日本也面临人口增长见顶、人口趋于老龄化,意味着国内消费市场的相对饱和;再加上没能在信息革命中持续成为引领者,过去30年一度被称之为“失去的30年”。

  在光刻机发展上,日本就留下了一个深刻教训。日本的光刻机主要是尼康主导,零部件企业也是日本企业,用户也是日本企业,没有太大的拓展欲望。

  此后,光刻机市场被荷兰ASML取代。荷兰国土狭小,国内市场很小,也几乎没有工业基础,因此从ASML设立那一天起,就必须瞄准全世界市场,零部件供应商和客户都是遍布全世界的。最终,全世界“合作模式”胜过了日本“单独模式”。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很多日本企业能够在日本国内产能过剩和市场饱和的情况下保持增长,是因为拓展了海外市场。可以想象,如果没有海外市场,日本企业也就不可能有足够的收入和规模,就很难研发下一代技术。

  中国企业也同样需要寻找新增量。TCL创始人李东生观察发现,中国制造占全球制造的比例已经超过30%,但中国市场只能消纳不到20%,必须在海外市场寻求更大的发展空间。

  供应链重组,是否会造成国内产业空心化?王志纲原先也有这种担心,但经过东南亚之行,他发现中国制造业的外溢是选择性的,供应链的核心环节、微笑曲线的两端(研发、品牌、渠道、专利)还牢牢控制在中国手里。

  生而全球化

  事实上,中国企业出海也是大势所趋。

  大疆在走向海外市场一开始就走高端品牌定位路线,先在欧美市场获得认可,再回到中国本土市场,这是一条非同寻常的路。某种程度上,大疆只有把海外市场纳入视线范围才有可能实现规模效应,这促使大疆在创业之初就定位于全球市场。

  极兔总部设在印尼,业务也自印尼起步。最初,极兔创始人依托于已有的OPPO网络,25个代理商一边送OPPO的货,一边做极兔快递。极兔快递花了5年时间做到印尼市场第二名,又找准时机进入中国本土市场。财经作家吴晓波观察发现,如今这家物流公司又瞄准全球物流配送整合,和其他国内公司相比,极兔最大的特殊性在于,早在多年前就实施了全球化,比菜鸟还要早五年。

  近年来,一批创新型的中国领军企业异军突起,走上了全球的舞台。这些企业的创立时间不久、规模不大,但具有自主创新能力和全球视野,将全球市场视为一个完整的市场。

  从SHEIN(希音)、Temu(拼多多海外版)等跨境电商,到Lalamove(货拉拉海外品牌)的命名可以看出,这些企业一开始就是瞄准海外市场。

  与“隐形冠军”企业相对应的,是国内的专精特新企业,因为细分市场规模小,必须要具备横向拓展的能力。这些拥有“独门绝技”的企业,出海愿望也更加强烈。

  2023年3月,工信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发布的《数字化助力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国际化发展路径探索及研究报告》显示,“走出去”已经成为专精特新中小企业的共识,86%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制定了明确的国际化计划。

  科技作家吴军在《硅谷之谜》中曾描绘过生而全球化的公司:硅谷有很多只有十几个人的“小微企业”,这些公司诞生之初便进入国际市场,并很快蝶变为跨国公司。

  20年前,美国经济学家托马斯·弗里德曼在走访印度、中国等地后写下《世界是平的》。这本书描述了信息化推动了全球化的发展,而全球化的根本原因是世界经济发展的不均衡。回望过去,这个世界还是平的吗?也许,这个世界从未平坦过。

  南方日报记者郜小平葛政涵

  策划:陈韩晖赵兵辉

  统筹:程鹏郭小戈

  调研团队:郜小平葛政涵叶丹许隽姚翀许蕾

  主笔:郜小平葛政涵

  编辑统筹:欧旭江

  美编统筹:陈乐

  顾问:吴晓波何丹

  顾问单位:中德制造业研修院

  出品:南方产业智库股票配资操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