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最大股票配资杠杆_专业股票配资平台_配资杠杆

发布日期:2024-08-10 13:26    点击次数:140

  南海再一次站在了国际氢能舞台的镁光灯下上网配资炒股。

  —8日,广东佛山南海樵山文化中心,由广东省人民政府和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共同举办的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圆满结束。这场国内最高规格的氢能产业大会,吸引了国内外优秀的专家学者和知名企业前来,共商氢能未来。

  作为大会所在地的南海,自然备受瞩目。作为国内推进氢能产业发展的代表性地区之一,南海在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方面都有不俗的表现。与此同时,国际氢能发展不断加快,包括欧盟、美国、日本、韩国等20多个主要经济体已将发展氢能提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制定了发展规划、路线图以及相关扶持政策,加速布局氢能产业。

  群雄逐鹿,面对新挑战和新机遇,已经先行一步的南海,该如何筑牢发展的优势?接下来又将如何发力布局?

  ●南方日报记者李慧君林洛峰

  通讯员南宣

  摄影:南方日报记者戴嘉信

  追兵来了,准备好了吗

  在大会开幕式上,不少专家提出,今年以来,乌克兰危机持续,巴以新一轮冲突加剧国际能源价格波动,各国更加注重能源供应本土化、清洁化,加大风光、氢能等产业发展力度。

  具体到国内,各地也都在摩拳擦掌。近几年来,我国先后发布了《氢能产业中长期发展规划(2021—2035年)》、《氢能产业标准体系建设指南(2023版)》,并开展了五大燃料电池汽车城市群应用示范。在国家政策引领下,各地方都在积极布局氢能及燃料电池产业,氢能产业呈现遍地开花,蓬勃发展的态势。

  国家能源局能源节约和科技装备司副司长边广琦表示,截至目前,全国20多个省、市已发布氢能规划和指导意见,政策文件超过300余份,长三角、珠三角、环渤海三大区域氢能产业呈现集群化发展态势。

  “但现阶段我国氢能产业仍然处于发展初期,因此必须围绕氢能全产业链,全面提升基础研究前沿技术和原始创新能力。”边广琦认为,氢能发展要重视产业化和示范应用,鼓励多元化商业模式创新,逐步降低运行成本,完善有关技术标准以及检测认证和监管体系,努力构建健康的氢能产业创新、创新发展生态。

  在氢能产业推广应用过程中,目前各地均以交通领域为突破口,其他领域稳步发展。其中,国内燃料电池汽车保有量快速增长,已成为全球最大燃料电池商用车生产和应用市场。

  “去年3月国家氢能规划发布以来,我国氢能产业发展按下‘快进键’。”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常务副理事长、执行局主任张晓强表示,目前国内氢能试点示范项目落地提速,各地加快产业布局,取得显著成效。

  中国氢能联盟9月发布的白皮书显示,2022年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销售量新增3367辆,保有量达12682辆,同比增长约36%;建成加氢站358座,同比增长超40%。今年1月—9月,我国氢燃料电池汽车产销量均在2800辆以上,保有量接近1.6万辆。

  同时,绿氢项目备受重视。张晓强表示,我国西北地区规划的绿氢项目到2025年产能将达到70万吨;10个省份规划的到2025年绿氢产能高达104万吨;今年8月,中石化新疆库车年产2万吨的绿氢示范项目全面建成投产,更是标志着我国绿氢规模化工业应用实现零的突破,显示了绿氢在中国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可以看到,氢能在以燃料电池汽车为主的交通领域推广规模不断扩大,应用场景也逐步向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拓展。在我国“双碳”工作持续推进背景下,氢能产业正以前所未有的态势在加快推进。

  南海先行优势还有吗

  面对追兵,南海氢能产业的优势在哪里?

  南海的氢能产业萌芽于2009年,经过10余年持续不断的产业发展,南海已聚集氢能企业和机构150多家,涵盖氢能上中下游全产业链,形成超600亿元的投资规模。培育了氢能“产、学、研、用”的生态、打造了氢源“制、储、运、加”的链条、搭建了“金、科、人、产”双向奔赴的平台、完善了“规划、政策和标准”体系。形成了较完整的、具有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氢能产业链。

  为配套氢能产业发展,南海还探索出台了包括《佛山市南海区推进“氢能产业第一区”建设2023年工作方案》等10多项针对性政策,与国内著名高校和机构深入合作建设了以佛山仙湖实验室为代表的多个研发创新平台,大力推进加氢基础设施建设,支持氢能在交通、工业、能源、健康、农业等方面的商业化示范应用,成为国内政策体系最健全、产业链布局最完整、“学研”融合平台最丰富、加氢基础设施最完善、商业化应用最广的地区之一。

  而佛山是燃料电池汽车示范应用广东城市群牵头城市,推动氢能交通应用方面,南海走在前列。据统计,目前南海推广应用氢能源汽车1100多辆,是国内燃料电池车辆应用推广规模最大的地区之一;建成15座加氢站,是国内商业化加氢站数量最多、加氢网络最完善的地区。

  政府层面在加速加力,氢能应用推广也在不断突破。在南海,一批重点企业包括康明斯恩泽质子交换膜电解水制氢设备制造基地、瀚蓝沼气制氢加氢母站、飞驰科技新能源商用车整车生产项目已顺利投产,为南海氢能产业整体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在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13个南海氢能产业重点项目举行发布、投产投运和签约仪式。三龙湾南海片区攀业氢能两轮车示范体验项目就是当天签约的项目之一。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作为项目研制和运营商,不久前在西樵镇平沙岛投放了一批氢能亲子车。

  在最新实施的氢能两轮车示范体验项目和氢能亲子车项目,该公司分别聚焦公开道路短距离共享出行和氢能文旅两个细分市场,构建起商业闭环,确保可以实现盈利。

  “以氢能两轮车示范体验项目为例,目前一辆氢能两轮车的成本价要1万元左右。从2021年开始,我们对共享出行市场进行了一年多的调研,发现只要每天每辆车的收益达到20元,那么只要1年半左右就能回收成本。”佛山市攀业氢能源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董辉说,共享运营一般有3年合约期,这保证了公司还有1年多获得盈利。

  在以“氢交通”为主要应用场景的基础上,近年南海氢能应用逐步向工业、电力、储能、农业、社区等领域拓展。

  今年以来,总部位于西樵镇的知名陶企蒙娜丽莎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依托佛山仙湖实验室的科研优势,按下氨氢零碳燃烧陶瓷板(砖)项目大工业化应用研究的“加速键”,探索零碳燃烧技术在大工业化的应用,推动零碳燃烧技术由中试线到大工业化应用实现突破。此次大会上,双方围绕陶瓷板(砖)量产线先进氨氢零碳燃烧技术应用项目进行了签约。

  位于丹灶镇的广东康士柏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康士柏”),是国内领先的汽车检测设备研发生产商。为了寻求新的业务增长点,该公司在丹灶镇政府牵线搭桥下,成功对接了博士团队,并经过市场调研,在去年进入氢储能这条产业新赛道。在今年4月,康士柏携第一代氢储能产品参加德国汉诺威工博会,得到了良好的反馈,第三代产品即将投向海外市场。

  在发展10余年后,南海氢能正逐步从示范应用向市场推广应用转变,逐步开启“自我造血”。

  如何擦亮“中国氢能之都”

  站在新的起点,南海该如何擦亮“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称号?

  南海区发展和改革局党组书记张家玉认为,南海要立足自身,练好“内功”,应对外部竞争挑战。同时要对标国外先进氢能技术,围绕产业链布局创新链,树立明确的研究目标和研发方向,重点突破制氢、储运、加氢站、燃料电池系统等关键技术,提高技术国产化水平和自主可控程度。

  在这过程中,一批院士、人才项目落户南海,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带动作用。他们背靠南海雄厚的制造业基础,不断推动氢能产业前沿技术在南海落地转化。

  比如在制氢环节,已落户南海的煤炭超临界水气化热电联产技改项目及配套副产氢项目正在加快推进。该项目由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工学部主任郭烈锦及其团队提供技术支持,颠覆传统煤炭转化利用模式,可实现产氢、发电、供热、供蒸汽或多联产,被视为我国涉煤产业技术升级改造的新开端,也是南海乃至佛山应对氢源短缺的一次重要突破。

  聚焦储氢环节,瀚锐储氢有机液体项目在今年2月落户丹灶,该项目由中国能源电力系统知名学家管晓宏院士统筹,通过对氢气储运材料进行创新,可借助液态有机储氢技术实现储运氢成本降低80%,进而实现低成本安全的氢能存储和运输。

  在2021年落户丹灶的中科嘉鸿(佛山市)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专注于高温甲醇燃料电池研发、生产和销售、服务,该公司核心技术源于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孙公权研究员团队,聚焦高温甲醇燃料电池这条技术路线,掌握高温质子交换膜和高温膜电极等高温甲醇燃料电池关键技术。

  张家玉表示,接下来南海还将积极推进各种不同工艺和技术路线的制氢、储氢项目落地建设,同步完善燃料电池关键基础材料及核心零部件、燃料电池系统和应用等产业链环节,不断补强制约南海氢能产业发展的一系列关键短板。

  “南海已经连续承办七届氢能产业大会,更坚定了南海打造中国氢能产业之都的志气和底气。”在南海区区长王勇看来,院士研发的种子落在南海这个产业沃土上,定能长出氢能产业的参天大树,定能为中国战略性新兴产业添上一抹亮色。

  王勇用“八个更”来总结南海氢能产业的发展情况,即战略更坚定、创新更有力、产业更集聚、投资更加大、应用更广泛、基建更完备、政策更精细、服务更高效。

  王勇表示,接下来南海将加快建设“中国氢能产业第一区”,为氢能产业发展出台更强的政策支持,夯牢更实的基础配套,打造更好的科研平台,引育更多的人才资源,涵养更佳的产业生态,营造更优的营商环境。

  ■相关

  院士聚首南海

  为氢能产业把脉未来

  在举行的2023年中国氢能产业大会上,院士论坛邀请张清杰、郭烈锦、叶思宇、程一兵等院士先后上台,以科技创新推动能源转型为主题发表演讲,以前瞻性的视角聚焦全球氢能产业最新的科研技术方向以及发展前景,为产业发展把准方向。

  今年6月,“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重点实验室”建设启动会在南海丹灶仙湖实验室举行。该实验室已成功入选国家能源局“十四五”第一批“赛马争先”国家能源研发创新平台名单。

  中国科学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理事长张清杰以“氨氢融合新能源科技创新助推能源转型与高质量发展”为题进行分享。他介绍,氨氢融合新能源技术已经成为世界发达国家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能源技术,氨能作为氢的高效储运介质,为解决氢能跨区域、低成本、高安全储运难题提供技术途径,氨能作为零碳清洁燃料,可以极大拓展氢能源的应用领域。

  围绕演讲主题“氨氢新能源对佛山高端工业实现双碳达标的重要作用”,澳大利亚工程院院士、佛山仙湖实验室战略科学家程一兵关注到,佛山陶瓷和铝型材的碳排放占了佛山总的碳排放量约40%。他建议政府从政策引导和资金配套上扶持氨氢燃烧技术产业化示范,加快零碳燃烧技术在高温制造业推广;加快推动氨能供给和大型储氨站建设,为高温制造业实现“双碳达标”做好充分的技术准备。

  中国科学院院士、西安交通大学教授、绿色氢电全国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山大学工学部主任郭烈锦认为,发展低碳经济和低碳能源技术的现实途径是可再生能源的开发和化石能源的洁净高效利用。此外,储能技术是实现“双碳”目标的关键,应鼓励不同技术路线“百花齐放”,同时兼顾创新资源的优化配置。

  “氢能是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途径之一,已成为许多经济体碳中和投资计划的核心要素。”加拿大国家工程院院士、广州大学化学化工学院教授叶思宇认为,目前氢行业的成熟度达到了一个新水平,并且还在加速,这其中,电解水制氢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目前正处于大规模商业化的初期。在他看来,电解水制氢关键材料的研发和产业化在电解水制氢大规模商业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以产业化导向的政、产、学、研、用、资的紧密合作是关键材料不断更新换代的最佳路径,电解水制氢全产业链多层级工程化验证过程的密切配合已成为我国研发和产业化发展的巨大优势。

  除了院士论坛外,中国氢能产业大会现场还举行了国际氢能合作高级别论坛,邀请国内外专家围绕多个议题进行研讨。,仙湖国际论坛同期举行。作为本届中国氢能产业大会同期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该论坛由佛山仙湖实验室承办,邀请中外院士专家齐聚一堂上网配资炒股,围绕氢能及氨氢融合新能源产业技术发展趋势和应用前景展开深入研讨。